東莞辦學習第九課
[產品中心]時間:13-12-03 作者:guoxiong瀏覽次數(shù):792
天時決定地利,地利決定人和,人必順天時地利謀求最大福址。
謀求成功者必須在正確的時間,正確的地點,組織最優(yōu)化的人才去做事。這分兩個層次,一是小事,一是大事。小事者例如去超市買菜,天時是指在上午八點至晚上九點這個時段,超市的營業(yè)時間,其它時候去當然也行,比如你說要購買一千萬的貨品,超市可能會凌晨三點為你個人開門,但這正反映逆時而行的代價。
地利就是你得選擇一個距離近,價格便宜,服務好的超市。人和,則是指你決定自己去或叫人代勞。在小事上,我們未必時刻能夠記得天時地利人和,畢竟小事一宗,全部違反了損失也不大。但如果一個人想成就大事,就必須時刻記得用這三個要素去評估每一個決定了。
天時,也就是做一件事的最佳時機,應該用歷史眼光去評估。比如生逢亂世,可扯大旗當英雄,每朝開國大帝,都是時代需要英雄時適時起事,成就霸業(yè),反過來說歷史上錯判時機而賠上身家性命的也不少。又例如改革之初,買一部鳳凰自行車會帶來榮耀,但今天你買一架賓利也未必帶來同樣效果。
那么怎么樣評估準確的天時呢?可以在歷史中找答案。天時就是人類歷史發(fā)展的每一個節(jié)點,反觀歷史,我們發(fā)覺每一個歷史節(jié)點上都對應著當時發(fā)展階段的人和事,假設能夠將全部歷史制作成電影,那么每一格膠片上的人與事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互為因果。則歷史的意義就是予人智慧,使你從過去的規(guī)律中找到下一格膠片即將發(fā)生的歷史片段。 如果天時搞錯了,那么地利,人和的意義就大打折扣。如前面購物的例子,地點是對的,購物的實施者也是個完美的人,但只要時間錯了就會很麻煩。
如果一個人能夠順應時代,找準歷史切入點,那么地利就作為下一個主要問題。比如現(xiàn)在做房地產很好,這是找對了歷史時機,但是如果你選擇在北極做地產,那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。不過,地利是與天時一起構筑歷史的二個大項,它們的關系也是互為因果,比如解放前,東北工業(yè)發(fā)展好,是個好地方,但改革開放后,深圳才有更多的機會,那么就要求我們研究過去的歷史片段,推測下一個時間里最好的地理位置在那里,這將帶來巨大收益,如果誰三十年前在深圳買了一千畝地,就很了不得。
最后才是人和,我認為人和不僅僅表示和人,而是指歷史事件中關于人的所有因素。凡事只有時間,地點對了,人才有意義,才能發(fā)揮積極影響。比爾蓋茨回唐朝,肯定干不出微軟,王石選擇到西伯利亞也弄不出萬科。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得先找好時間,再找到最佳地點,然后才組織最佳人才實施。我舉的都是極端例子,大家很好明白,但現(xiàn)實中很多人都把這幾個要素弄反了,或根本沒有考慮這些要素。
因為,在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這些要素變化是很慢的,慢到你感覺不到,于是導致很多人失敗。比如現(xiàn)在還在生產煤油燈的企業(yè),那怕有最好的地點,一流的人才,也難以為繼。又比如有人在很差的地方開了個超市,那么人才再好也難有好業(yè)績。只有天時地利符合了,一件事才值得組織人才去實施,而且天時地利會反過來促進人和。例如一個老板在合適的時間在最好的位置上開了個超市,會很賺錢,他才能用賺到的錢去請更優(yōu)秀的人,形成良性循環(huán)。當歷史發(fā)展導致天時地利改變時,人只能順勢而變。
最后,沒有人能改變歷史,他只是做了順應歷史的那個人,因為歷史沒有假設,歷史是一個必然,是前面的所有因果相交反應后得到的一個自然結果,人對歷史或對或錯的評價只是因為人無法全部了解歷史,先入為主以自身反觀歷史的一個誤讀。一個水分子如果有思維,會以為它創(chuàng)造了樹葉,其實只是大樹在那個歷史節(jié)點上需要一個水分子,而水分子剛好被歷史推到樹根吸收,從而變成了葉子的一部分,這是歷史的必然,水分子以為時間重來自己可以改變歷史,實際上那一刻,這個水分子必然變成樹葉的一部分。人本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,人對歷史的解讀常常適用并取決于當下,事實上歷史是一個自然存在。人只能以為自己自由的創(chuàng)造歷史,并活在一種自以為自由的必然之中。

